22日,中消協在京發布了《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1)》(以下簡稱《年度報告》)。據了解,這是中消協首次以年度報告形式,全面梳理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事業發展進程,客觀總結社會各方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成績,為社會各方做好新形勢下消費維權工作提供參考。
《年度報告》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在早期探索階段(1978至1984年),消費者保護工作主要是由局部的政策推動。在初步發展時期(1985至1992年),隨著中國消費者協會成立,消費者權益有組織保護運動啟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消費者保護工作的法治化及全面推進時期(1993至2012年),以頒布實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標志,具有中國特色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初步建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消費者保護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性成就。在這一時期,修改或制定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典》等法律,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消費者權益行政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消費環境改善有序推進;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不斷加強,消協組織履行公益性職責取得顯著成績。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赌甓葓蟾妗分攸c回顧了2021年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在立法保護、行政保護、司法保護和社會保護等方面的重要工作進展。立法保護方面,數字經濟領域消費者保護立法取得重要突破,民生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制度進一步完善,綠色消費和節約資源立法邁上新臺階。行政保護方面,消費者保護日常監督管理、懲治各類消費侵權行為的力度明顯加強,民生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執法取得新成效,守法誠信安全的消費環境基礎更加穩固,消費者投訴便利化程度得到新的提升。司法保護方面,食品安全、人臉識別、銀行卡消費等領域裁判規則得到統一,食品藥品等方面違法行為的司法打擊力度加大,數字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法治基礎更加完善,消費維權救濟法律渠道更加暢通。社會保護方面,消費者協會以“守護安全 暢通消費”消費維權年主題為主線,在政策理論研究、參與立法立規、消費教育引導、消費監督、消費投訴處理等方面積極作為,推動全社會消費者保護工作不斷深化;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和宣傳作用更加積極有效,行業組織及有關部門協同共治意識得到加強。消費者自身通過評價、評論以及借助現代媒介曝光消費侵權等多種方式行使消費監督權利,維權意識不斷提升。
《年度報告》詳細梳理分析了2021年以來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面臨的三方面問題和挑戰:一是消費者保護制度建設、體制機制保障、司法環境優化、消費基礎設施完善等消費環境改善方面還存在不足。二是重點領域消費侵權現象依然不容忽視,過度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汽車產品質量缺陷、預付費消費違約跑路、校外教育培訓虛假宣傳、誘導未成年人過度消費、“大數據殺熟”等消費侵權現象需重點關注。三是網絡交易消費者保護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平臺主體責任落實需要改進,社交分享型營銷、盲盒營銷、獨立站跨境電商、二手交易平臺、沉浸式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下消費者保護制度適用與治理手段面臨新挑戰。
《年度報告》就2022年消費者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進行了展望,希望社會各方從促進消費公平的角度,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繼續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創建工作,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享有安全放心便利的消費環境;二是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產品質量法》等法律制度制定與修改,加緊完善網絡消費環境下的相關配套措施;三是貫徹落實《個人信息保護法》、“算法管理規定”、汽車“新三包”規則等法律制度,強化經營者有效履行告知義務;四是繼續推進和完善食品藥品、直播帶貨、預付式消費、涉疫情消費等重點領域和特殊消費群體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更大范圍地促進消費實質公平。
發表評論: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